推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筑牢根基
更新时间:2023-09-04 17:21 发布者:admin

  推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筑牢根基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实体经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新职业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黄群慧:推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筑牢根基】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表示,成功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尤其是当前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根源是结构性失衡,包括实体经济内部的供需结构失衡,以及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的结构失衡,都需要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以应对。而实体经济最核心、最主体的部分是制造业,因此,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无疑是继续推进和深化工业化进程。当前我国实体经济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大而不强,供给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还存在众多“核心能力短板”“关键能力短板”和“基础能力短板”,存在不少“卡脖子”技术问题有待突破,总体表现为我国是制造大国而不是制造强国和质量强国,是航天大国、交通大国而不是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建设还任重而道远。这些突出问题,都需要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中逐步解决。另一方面,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关键任务,就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必须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在未来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推进产业基础能力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产业链韧性和战略性资源保障能力;推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加快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以有效投资促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的金融服务等方面,以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摘编自《光明日报》

  【何秀超:着力培养造就大批哲学社会科学人才】

  中央财经大学党委书记何秀超指出,从国内看,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提出了大量亟待解决的新问题,需要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从国际看,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的今天,迫切需要回答好“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题,需要有越来越多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拿出更多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研究成果。高校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中的重要力量,必须积极担当作为,源源不断培养造就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在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为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好人才基础方面作出更大贡献。一方面,要持之以恒加强党的领导。高校要源源不断培养造就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另一方面,要扎根中国大地。高校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大力培养能够从我国改革发展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此外,要推进守正创新。高校要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培养哲学社会科学人才。

  摘编自《人民日报》

  【杨志成:深刻理解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开创性意义】

  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首都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杨志成表示,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开创性意义,对于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性质和特征具有深远意义。从历史维度来看,西方国家借助其先行构建和主导的资本主义现代化体系垄断了现代化的定义权和解释权,并对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进行奴役和压迫。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许多“血与火”的侵略,许多赤裸裸的掠夺。即便在一些现代化国家内部,也存在明显的贫富差距和持续的社会动荡。而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实践进行独立自主的探索,从而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从本质属性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的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从实践维度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中国式现代化是独立自主的现代化、是后发赶超的现代化,因此,它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从内涵特色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总而言之,中国式现代化不仅为中国发展繁荣进步创造了重要条件,而且改变了长期以来西方现代化模式占主导的世界现代化格局,展现了世界现代化模式的多样性,为世界现代化模式多元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具有重大的开创性意义。

  摘编自《经济日报》

  【丁述磊:进一步释放新职业社会活力】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丁述磊认为,新职业及其代表的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连接新需求,蕴藏新机遇,折射新窗口,将为中国经济打开更大的发展空间。充分激活新职业,畅通经济循环,释放经济发展新活力势在必行。然而,我国新职业发展面临人才需求规模庞大、成长基础相对薄弱、市场发育不完善、权益保障不充分、培训力度不足以致数字技能短缺、社会认同度有待加强等问题。进一步释放新职业社会活力,亟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大力激发数字经济活力,如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坚持以经济增长带动新增就业,继续壮大数字经济,激活市场主体活力,继续鼓励支持灵活就业等。二是持续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包括夯实产业基础能力、加快发展产业链供应链和产业数字化转型、努力提升服务业现代化水平,推动服务业领域催生的新职业同居民日常生活、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等。三是深化高校教育改革。尤其是要坚持以就业导向、服务导向和市场需求导向为宗旨,积极构建专业学科设置与调整的动态机制,主动与新职业、新技术、新需求相结合。并抓好政府、学校、企业和社会力量四个着力点,激发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人才培养的内生动力。四是建立健全权益保障体系。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制度的灵活性,逐步建立健全非标准劳动关系的社会保障制度。

  摘编自《经济参考报》

  (光明网记者 刘梦甜整理)